首页
时间:2023-12-28 作者: 浏览量: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2015年获批艺术(广播电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专业立足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科下属本科专业开展建设,具有跨学科交叉特色。
1.培养目标
艺术(广播电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广播电视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艺术素养、熟练掌握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人才”为培养战略,以学生能力养成为基本培养取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传播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广播电视创作制作技能及良好综合文化素养、适应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促使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转型升级以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定位、发挥特色、内涵发展。
2.学位标准
(1)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时间一般为1学年左右。专业实践可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时间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2)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根据《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设置,涵盖该领域各专业方向艺术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应接受的实践训练、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习学年学分制,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必修课中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一般不少于34学分,选修课程一般不少于8学分。
(3)实践环节
在课程学习阶段融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训练后,研究生须到行业或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专业实践须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实践内容应与专业方向和毕业创作相关,专业实践须在中期考核之前完成。
(4)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开题:硕士生应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专业实际,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可结合创作作品进行撰写。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应符合广播电视领域专业学位教指委的相关要求。
2)中期考核:全面考核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规定课程、专业实践、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的完成情况及其职业和实践能力。考核通过者,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中期考核不通过者,修改2个月后可以申请再次考核;再次考核不通过者,论文整体进度延期半年。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五学期完成,以中期检查答辩会方式进行,对研究生综合能力、论文进展、阶段成果、存在问题等进行检查,通过者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3)毕业创作与毕业展演考核:毕业创作体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位申请人应完成独立原创作品且允许其为电视台、网络公开播映的署名作品。作品需体现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创新性,体现申请人对本专业领域方向较为深广的认知和理解,能反映出申请人良好的技术驾驭力、想象力和艺术诠释力,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功效及社会影响。
毕业展演是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价过程。学位申请人都必须参加成果展演,展演期间组织校、内外行业专家进行现场评分,分数低于70分者将推迟本人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在毕业展演之前,学生必须按《新媒体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研究生毕业成果相关规定条例》中各项具体要求,提交包括《毕业创作策划方案书》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数字和纸质文件。
4)学位论文:具体要求依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0 年修订版)》以及《西安工程大学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管理办法》(西工程大研字〔2020〕4号)中有关规定执行。①专业学位论文应与专业实践能力成果紧密结合,论文内容应注重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创作实践研究上,研究课题应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论文需要对选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描述与分析基础上,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的问题思考、案例分析、有益探索、方法研究等进行分析和阐述,并能在某方面提出创作实践中的独立见解,体现出研究生一定的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论文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中能体现出对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的分析,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创新性。③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须符合《西安工程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写作规范》。④论文自开题后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应少于12个月。学位论文核心部分字数不少于 1.5万字(不含谱例、图表、附录)。
5)毕业及学位授予要求
修满规定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且在校期间应在规定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 1 篇,或获院学术教授委员会认定的专业奖项至少 1 项,最后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二)培养方向
基于西安工程大学办学特色和资源基础,明确了四个培养方向,如下:
1.广播电视艺术编导
2.播音主持艺术
3.影视动画艺术创作
4.影视美术设计创作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与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
学位点现有在校生共计59人,2022年度研究生招生36人(全日制33人),其中本科推免生4人。
本专业学位导师9人,校外导师22人(含院聘行业导师12人),在实践经历、学位层次、年龄结构及专业背景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准,在职业资质、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日益凸显明显优势。“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与导师组制探索等方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本专业学位现有专任教师23人,行业教师20人。专任教师3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约10%的教师有业界经历或实践背景。行业教师45%以上具有高级职称,30%具有硕士学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位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专硕研究生为目标,大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切实加强专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强化基层党建,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加强本学位点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不断提升支部组织力。自2021年10月15日成立以来,在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的整体领导下,组织支部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集体研讨贯彻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把党员的言行与“新时代、新思想、新旗帜”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工作和长期任务。理论联系实践,将党的各项精神为引领,深入思考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加快提升研究生的自身水平,增强专硕研究生党员初心和使命意识共有正式党员24名,预备党员10名,由研究生导师担任支部书记。
第二,加强课程思政,严守意识形态。学位点所在新媒体艺术学院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发挥专业课程协同育人作用,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志向和职业理想。制定学院有关重大问题政治把关实施办法,在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把好政治关。对学院所有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审查备案。大力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建设《影像创意思维》《艺术美学与心理学》等思政示范课。导师申请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项,其中《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传媒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获得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青年项目立项,并发表《基于OBE理念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路径的探索》等课程思政论文数篇。导师在2022年第五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中共获奖9人,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人,省级二等奖1人,省级三等奖1人,省级优秀奖7人。
第三,提高队伍建设。所在学院着力构建党政齐抓共管的“三全育人”体系,加强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切实发挥辅导员、专硕导师等在全员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强化专硕导师在专硕研究生培养中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发挥导师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加强辅导员日常管理培训和考核,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在导师及辅导员的全心辅导下,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重走红色之路·传承文化基因”主题影像创作实践》获得省级立项;指导学生《互联网+五禽戏文创元素》参加“互联网+”大赛获得校级铜奖。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根据全国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下发《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0年修订版)》等文件,本学位点实施方案注重突出研究生需具备广播电视领域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实践训练与专业能力。本专业学位课程结构调整为专业基础课(全部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广播电视艺术编导方向、播音主持艺术、影视动画艺术创作、影视美术设计创作方向)和实践环节,课程结构体现了“理论+实践”的专业培养特色,强化开放性实践课程建设。
2022年度,本学位点先后组织导师参加学院、学校、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的《“坚定理想信念 潜心立德树人2022年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专题网络培训》《西安工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高级研修班》《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等专题培训,共计培训导师68人次。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院坚持将思政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放在专硕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立德树人教育的持续深入,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激发了专硕研究生的爱国志、报国情,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专硕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交流会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导师政治素养和师德涵养,严格师德管理。本年度对所有导师进行年度考核,均为合格,无人存在不良师德师风的情况。
在学术训练方面,本学位点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专业竞赛、专业实践和毕业创作等不同方式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学术训练和实践成果,学校通过研究生培养专项资金、导师科研经费及竞赛奖励等途径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经费保障。首先,学位点每年都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类专业学术讲座活动,要求至少参加专业学术讲座 10次,学生通过此活动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表达以及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其次,每位导师都会定期开展组会,研究生可以在导师组会环节提升自身学术素养。同时,研究生可以在导师项目经费的资助下,参加国内以及国际相关学术会议,进而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增长见闻及知识面。
2022年,学位点积极开展各类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组织研究生参加了“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新媒体视域下广播节目的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等多场主题讲座及学术报告。学生的学术素养及科研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另外,本学位点通过各类导师科研项目及校企合作项目加强科教及产教融合,通过全覆盖的项目训练提升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目前学位点各类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已达20个,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利的专业条件和行业资源。
在奖助学金方面,本年度,学位点依照《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条例》《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国家助学金累计48人次,总金额17.7万元,学生覆盖率达到81.35%;学业奖学金累计9人次,总金额4.4万元,学生覆盖率达到37.5%;国家奖学金发放2万元,奖励1人。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本学位点结合所在学院“为国家数字内容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定位的基础上,严格管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2022年本学位点在教学项目、教学成果和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1项,省级项目6项,获得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2022年度学位的所在学院科研到款总计350余万元,其中本学位点教师作为负责人的项目到款200余万元,其中纵向到款10万,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在此基础上,本学位点师生积极开展有关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领域研究和创造性实践,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如师生作为主创参与的广播剧《幸福三宝》(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播出)等项目不仅很好地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职能,也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本学位点坚持以评促建,对标水平评估及周期性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对学位点各方面开展积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一些要改进的问题,其中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受疫情影响,课程实践内容与理论的结合度欠缺,对作品的创作立意缺乏,课外指导及专题讲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第二,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由于本专业生源存在跨校、跨专业考生,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故加强专业课程基础知识的教学比重,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可引导学生选修本专业外其他三个专业方向课程,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
第三,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促进校企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目前与多家行业单位合作,但双方合作层次和深度有待突破,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与业界的高度配合,完成专业硕士培养的职业对接。
2022年本学位点无毕业生,学生公开发表论文选题与研究体现了本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中服务社会、解决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学科意识,凸显了本专业培养特色。
六、改进措施
根据国家、陕西省及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本学位点将继续加快提升学位点高质量建设水平。
第一,明确特色,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和多个行业头部资源优势,结合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特点,结合国家数字内容行业人才需求,将重点聚焦于“为数字内容行业培养艺术类人才”目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凸显本学位点育人专业特色。
第二,外引内培,优化师资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学位点相关学科中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同时,注重青年新遴选导师的培养,进一步扩大艺术(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点的影响力。
第三,创新教学,构建新模式。以学科前沿为主要导向,积极开展硕士点核心课程和精品教材以及学术专著建设,适应行业变革需求,产学研结合。同时,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提升校外实践导师对课程建设参与度,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建立。